新聞

返回上一頁
教育傳媒到校
2021年12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粉嶺救恩書院 - 2021年12月

國際化師資培訓 校本課程開拓環球視野 成就未來人才


粉嶺救恩書院秉持「每個孩子都有尊嚴、每個孩子都可教導、每個孩子都可成功」的辦學理念。邱潔瑩校長洞悉區內學生對英文學習支援的需要,以一系列校本語文政策,培養語文學習的熱忱,從而提升英文水平,並導向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推動自主學習 克服語文恐懼

在英文學習方面,學校認為「ENGLISH」 是可以拆分成「ENG」(Engage 吸引)和「LISH」(Establish 確立)。要吸引(Engage)學生學習英文,學校致力推動自主學習模式,並融入常規課程之中,以及課堂以外的場景,讓學生減低對英語的恐懼。而要令學生不害怕學習第二語言,就要確立(Establish)學生們的信心、興趣及能力。除了強調學生的學習動機,邱校長亦同樣重視教學團隊的專業發展:「教學團隊均在 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上確立了專業的發展。首先 "establish" 了自身的教學能力,學生才能在 "engagement" 裏學得精彩。」

教學團隊應用不同策略,在課堂內外確保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能力。對部分中一新生來說,中、小學英文課程的最大差異,在於小學英文課或會夾雜中文授課(Mixed code),但中學英文課卻是全英語授課。邱校長與教學團隊深信學習語文源於「習慣」,而「習慣建立」能夠讓學生適應英文語境。如在等待轉堂時,學生會習慣一起朗讀英文課文,預先「熱身」,融入英文語境。而在課堂上,學生們就會分享他們的備課心得,從中鍛鍊口語能力和膽量。邱校長笑言:「所謂『習慣成自然』,學生把分享心得、朗讀文章養成習慣,不僅能有效提升語文和表達能力,讓他們具備『有信心地用英語表達内心所想』的意識,更能讓教學團隊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往在傳統課堂有八成時間都是學生聽老師說課,但現在學生也可以主導課堂,一同建構知識,做到教學相長。

與此同時,課堂中運用了不同的協作學習策略,如組內共學、跨組學習以及全班點評,藉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勇於表達己見。英文科主任謝碧雲老師:「教學團隊也在課節中設計導讀社評環節,通過由外籍老師帶領朗讀和分析報章社評,跳出常規課本英語的框架,學生在研習社會議題時能接觸到更多日常英文詞彙,精進語文造詣,實在地把英文學習與生活連結起來。」學校更在初中設計「East meets West」(當東方遇上西方)的選修課程,外籍老師會分享家鄉的文化如美食、舞蹈、風俗等;而學生又會介紹香港的地道食物、各種歌曲舞蹈等,做到學習英文之餘又能達致文化交流。

策劃海外交流團 放眼國際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每年都會籌辦海外交流團,學生足跡遍布全球。黃華駿副校長表示:「例如在疫情前,學生便前往加拿大的大學做交流生,也可以在寄宿家庭裏感受當地生活;亦有學生到韓國參加國際營,與世界各地的學生舉行研討會,交流經驗和心得。此外,學校亦與德國的中學結成聯繫學校,互相訪問。在德國學生來港兩星期交流活動期間,本地學生就要做好導遊工作,帶德國學生四處觀光,隨後更會前往德國交換訪問,認識當地風土人情。」

即使近年因疫情關係,交流團都未能成行,學校並未停止為學生製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令他們學以致用,學有所長。謝主任表示:「學校通過不同網路平台,讓學生與不同國家的大學生進行視像交流。我們亦曾邀請《國家地理雜誌》著名的外國攝影師,利用週會時間以Zoom平台分享他們在世界各地攝影的相片,促進英語交流外,也能讓學生增廣見聞。」在暑假期間,外籍英文老師帶領學生到南丫島考察,全程以英語進行,令學生在學習英文之餘,又能認識生態環境,一舉兩得。

增聘外籍英語老師 訓練聽說能力

為進一步提升英文科的教與學效能,學校增聘多位外籍英語老師。在日常的英語會話課堂上,除了科任老師外,三至四位外籍英語老師亦會同時入課,全面優化師生比例。學生分成四至六人小組,每組由一位老師帶領,具體增加每位學生的英語會話時間。黃副校長直言:「外籍英語老師來自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英語口音。學生可從日常授課和對話交流中,掌握外語口音特點,在潛移默化之中自然能夠說得一口流利英語。而且,英語會話課堂的成效在中一學生之中尤其顯著,他們在初入學時對說英語缺乏自信。但在課堂上,經老師鼓勵他們積極表達己見,習慣之後就明顯進步了!」
  
英語會話以外,學校亦希望提升學生的英文閲讀能力,藉着不同閲讀計劃,全面提升閲讀的深度和廣度。「策略性閲讀計劃」由不同科目的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該年級的課程內容,挑選相關課題的圖書,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書。學生會在靈修時間(POWER time)閲讀並分享閲讀心得。邱校長解釋:「POWER背後的學理是:Positive Outcomes While Enjoy Reading(享受閲讀就能有好的結果)。曾有研究指出,如果學生能夠每天持續閲讀20分鐘,從中沉浸學習,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並不遜於正規課堂。由此可見,『習慣』與『輸入』雙軌並行,只要多閲讀,潛移默化,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一定會獲得顯著進步。」

不同學科,涵蓋部分共通知識和能力,學校深諳此理,因此設計「跨學科學習」課題。透過閲讀各科書籍,把各個學科的詞語和知識聯繫共通,進一步深化知識基礎,達致學習目標。此外,學校亦針對校內學生的語音學習特性,設計「校本拼音方法」,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拼讀詞彙。「學習新語言最重要就是『肯嘗試』,即使學生起初發音出錯,也能從同學間的互相幫助及提點,一起從錯誤中學習,一起探索。」

團隊不懈進修  務求與時俱進

面對現今瞬息萬變的社會,教學團隊都需要不斷自我增值,完善科本知識和教學模式。黃副校長指出:「有教師曾到美國史丹福大學修讀課程,學習多元教學理論,再帶回校實踐,教與學效能顯著提升。」儘管疫情下,教學團隊也會繼續在網上報讀不同課程,例如和哈佛大學合作進行了專題研究,研究學校的教學方法與成效。這些活動有助團隊持續進步,讓學校拓展國際視野,與時並進,與世界接軌。

創設展現機會 從互學到自學

學校強調校園的互學氣氛,讓學生從同儕學習之中做到取長補短,共同成長。老師會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把答案寫在黑板上,然後請同學互相改正,藉此培養洞察力;透過改正別人的錯處,亦能加深自己印象,避免犯上同一錯誤。老師也會在課堂上舉辦小組比賽,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專題研習。在過程中,小組成員需要分工合作,從小組討論﹑搜集資料﹑備課到匯報的過程中,除了有效提升學習效能,也能學習如何一起解決問題,培養合作性。
  
邱校長認為:「教育就像釣魚,若果學懂了方法,不論在河流溪澗或是大海也能釣到。若釣不到,就要自己思考哪裏出錯,想辦法解決。課堂內製造溝通互評的機會給學生,合作造就共同進步的效果。」

教育傳媒

(左起)Mr. Gavin Colley、Mr. Alistair Gray、謝碧雲英文科主任、邱潔瑩校長、Ms. Elizabeth Williams、Mr. Jonathan Khong (左起)Mr. Gavin Colley、Mr. Alistair Gray、謝碧...
課堂中運用了不同的協作學習策略,如組內共學、跨組學習以及全班點評,藉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勇於表達己見。 課堂中運用了不同的協作學習策略,如組內共學、跨組學...
課堂中運用了不同的協作學習策略,如組內共學、跨組學習以及全班點評,藉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勇於表達己見。 課堂中運用了不同的協作學習策略,如組內共學、跨組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每年都會籌辦海外交流團,學生足跡遍布全球。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每年都會籌辦海外交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每年都會籌辦海外交流團,學生足跡遍布全球。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每年都會籌辦海外交流...
為進一步提升英文科的教與學效能,學校增聘多位外籍英語老師。 為進一步提升英文科的教與學效能,學校增聘多位外籍英...
為進一步提升英文科的教與學效能,學校增聘多位外籍英語老師。 為進一步提升英文科的教與學效能,學校增聘多位外籍英...
榮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榮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學生於早會分享學習方法。 學生於早會分享學習方法。
英文科教學團隊 英文科教學團隊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觀
返回上一頁